


光伏“請進村” 日子“亮起來”
—— 市委駐濱富民強村幫促工作隊幫促工作側記
曾路嬋 劉景文
一片廢棄的溝塘,怎么就成了村里的“鐵飯碗”?
10月16日,天場鎮(zhèn)陶河村,70歲的村民蔣光柏來到河塘打撈雜草。水面上,一排排光伏板閃閃發(fā)光。老蔣的心情,也跟著好起來。“在家門口就能干活,一天能掙百十塊,心里踏實。”日常清理光伏板下的雜草、水面漂浮物,活兒不重,離家近,是個好差事。
陶河村過去只有傳統(tǒng)種植,沒有別的支柱產業(yè)。經過深入調研,市委駐濱富民強村幫促工作隊把目光投向光伏發(fā)電項目。
“金窩銀窩,不如幫村里建一個‘會下蛋的雞窩’。”在工作隊負責人看來,發(fā)展產業(yè)不一定都得“高大上”,符合實際是根本。“光伏發(fā)電有光就有電,有電就有收入,這是給村里攢下一份厚實的家底。”
陶河村3MW光伏項目日最高發(fā)電量1.86萬度,一年算下來,能增收約180萬元。周邊6個村集體也同步受益。“劃算!”駐村第一書記薛俊和陶河村黨總支書記高夕利一起算起這筆“陽光”賬。項目自5月30日并網發(fā)電以來,已運營四個多月。下一步,他們還打算在光伏板下搞水產養(yǎng)殖,一塊地,多種用途,讓每寸土地都“生金”。
“工作隊來了,路子寬了,資源也多了。村里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項目落地更快、更實。”高夕利深有感觸。
一個光伏項目,多個村子跟著“沾光”。“太好了!那我就等著‘分紅’了!”縣農業(yè)園辛蕩村黨總支書記呂青松,收到高夕利傳來的好消息后,笑得合不攏嘴。“有了資金支持,我們再爭取把村里的物業(yè)公司業(yè)務范圍擴大,今年村里的收入就不用愁了。”
從產業(yè)幫促到民生改善,工作隊的足跡遍布鄉(xiāng)村每個角落。修建駐村道路,鋪就康莊大道;安裝路燈,點亮村民回家路;開展助幼、助老、助農、助學、助醫(yī)等活動,讓群眾得實惠……工作隊聚焦群眾反映強烈、急需解決的問題,結合自身資源做好幫促工作。
農產品怕“巷子深”,工作隊就牽線搭橋,把村里的特產推進單位、送上餐桌。中國人壽鹽城市公司成功爭取掛鉤的陶河村大宗農產品納入省公司集中采購目錄,銷售大米7500多公斤。辛蕩村將粉絲、肉圓等農副產品借助掛鉤單位對外推介銷售。
工作隊始終把民生改善,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一環(huán),幫促從物質延伸到人文關懷。
“張書記,上次市里的醫(yī)生幫我針灸后,我的腳好多了。”辛蕩村一組60多歲的陳藕花,看到駐村第一書記張桂萍來了,快步迎上去聊起來。“可不,自打工作隊來到村里,已經幫我們義診六次了,我都數(shù)著呢。”八組村民楊云湊過來說道。
開展關愛活動,是工作隊攜手后方單位助力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活動之一。辛蕩村、陶河村借助市衛(wèi)健委、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等后方單位醫(yī)療資源優(yōu)勢,開展醫(yī)療服務進村活動,通過微信群等即時網絡問診,推進基層醫(yī)療服務水平提升。
此時,10公里外的夾堆村,也迎來一片豐收景象。
“老板,幫我再寄兩箱梨到廣東。”“老劉,梨子幫我留4箱,我馬上去取。”一大早,農業(yè)園亙源家庭農場負責人劉必現(xiàn)就開始忙個不停,登記訂單、指揮剪枝、接待游客、分揀鮮梨……今年,他承包了村里60畝梨園,向村里繳納承包費10萬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10多名村民常年在果園務工實現(xiàn)“家門口”就業(yè)。“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讓他們的生活越過越有奔頭,是我們幫促的目標。”駐村第一書記洪飛翔說。
從陶河村波光粼粼的“光伏藍海”到夾堆村碩果累累的“梨園金秋”,從照亮村莊的盞盞路燈到溫暖人心的義診服務,市委駐濱富民強村幫促工作隊用實干和擔當,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一個個生動的振興故事。
產業(yè)旺了,民生暖了,鄉(xiāng)村的日子真的“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