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唐穎
“我們村的名字,是席永華烈士用生命刻下的。”10月20日,記者來到縣農業(yè)園永華村,一見面,便在村黨總支書記于洪帶領下走進“初心課堂”。
1928年,席永華生于當?shù)刎毧噢r家;1944年春,他加入新四軍,成為一名通訊兵;同年10月,攻打射陽縣合德鎮(zhèn)敵據(jù)點時,日軍施放瓦斯毒氣,席永華與戰(zhàn)友們壯烈犧牲,用年輕的生命踐行了保家衛(wèi)國的誓言。1958年,為銘記這份奉獻,當?shù)卣畬⑺募亦l(xiāng)命名為“永華大隊”,后更名為“永華村”——“永華”二字,從此不僅是村名,更是全村人扛起的紅色承諾。
“烈士用生命追求的‘好日子’,就是我們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核心目標。”于洪的這句話,是村“兩委”班子的共識,更是全村廣大干群的行動綱領。從土地流轉到公園建設,從產業(yè)布局到民生服務,永華村的每一項決策、每一次行動,都圍繞村民展開,紅色精神成了鄉(xiāng)村振興路上最堅實的“定盤星”。
沿著平整的水泥路向村外走去,四百多畝水稻田鋪成金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稈,微風里滿是豐收的稻香。于洪指著稻田說,過去村里勞動力外流,不少土地荒著,村“兩委”想起席永華“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的期盼,牽頭整合零散土地,承包給有技術的種植大戶,既盤活了閑置資源,更讓村民、集體、大戶實現(xiàn)三方共贏。
“以前自家種三四畝稻,忙一年掙不了幾個錢;現(xiàn)在土地流轉給大戶,每年光租金就4000多元!”村民龔大叔蹲下身摸了摸稻穗,“我還能去田里幫工,一個月再賺兩三千元,比自己種地省心,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村里幫我們協(xié)調土地、對接農技專家,就怕稻子長不好、對不起村民。”種植大戶王蒙蒙語氣認真,“今年稻子秋收后,給村民租金,還給村集體分紅,這是實實在在讓烈士的期盼落地了。”
除了水稻種植,永華村還打破“單一種糧”的局限,引進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者帶來的先進技術,建成2個總面積20多公頃的高產經濟作物基地。“以前在家種地沒盼頭,現(xiàn)在在這里幫工,不耽誤家里的農活,每年還能額外掙1萬多元,非常滿足!”村民龔蘭榮笑著說。
紅色初心結出產業(yè)碩果:2023年村集體收入59.12萬元,2024年增至60.26萬元,2025年預計達70.4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年增長,產業(yè)振興的紅利,正沿著烈士的精神脈絡,實實在在裝進村民口袋。
“日子富了,更要讓村民心里暖和,這才是烈士要的‘好日子’。”于洪說。傍晚的小廣場,成了最好的證明。作為滿足村民日常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公共場所,這里不僅配備了完善的照明系統(tǒng),還設置了涵蓋不同年齡段和健身需求的多樣化器材。
“以前,飯后只能在家門口坐著,想鍛煉只好在村口的路邊溜達?,F(xiàn)在器材全、環(huán)境好,每天來這里活動活動,渾身都舒服。”村民陳勝會告訴記者,這處占地500平方米的小廣場,是村里用集體增收資金打造的,老人、小孩、年輕人都能找到樂子。
每月20日的“暖心日”,是永華村延續(xù)5年的約定。村委會活動室里,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免費理發(fā)、拉家常。“年紀大了出門不方便,村里想得比孩子還周到!理發(fā)師不但剪得仔細,還陪我們聊天。”70歲的劉必花奶奶笑得眼睛瞇成了縫。
而“初心課堂”,則是永華村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陣地”。每月5日,黨員們對著“烈士生平”文化墻重溫入黨誓詞,老黨員講述席永華的革命故事,年輕黨員分享服務村民的心得;假期里,這里則變身“紅色學堂”,孩子們聽烈士事跡、畫紅色漫畫、學唱紅色歌曲。“要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村名里藏著英雄,現(xiàn)在的日子,是席永華爺爺用命換的。”于洪說,接下來還要豐富課堂內容,讓紅色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如今的永華村,黨員干部在產業(yè)一線、環(huán)境整治現(xiàn)場帶頭干,村民主動參與鄉(xiāng)村建設、互幫互助,能人紛紛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下一步,我們繼續(xù)深化‘村集體+大戶+農戶’模式,建農產品加工車間、延伸產業(yè)鏈;還依托‘初心課堂’打造紅色旅游線路,讓永華村不僅富起來,更以紅色為底色,美起來、紅起來,讓烈士的期盼,變成更長遠的幸福!”談及未來,于洪眼神堅定。(本條新聞版權歸濱海日報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